在莫言得奖之前,我读莫言,因为我叔告诉我,莫言的书都是黄书。抱着学习的态度,我读了。少时的我真的觉得有意思。
然而,现在大家也都读。毕竟。莫言得奖了。文青必读《活着》《丰乳肥臀》
正文开始:
每次刷到有博主问粉丝,最近在读什么/喜欢什么书,大家年年月月都是那么几本书。
《活着》、《三体》、《百年孤独》、《月亮与六便士》,当代年轻人装文化最低配置。
稍微升级一点点,就是《乌合之众》、《万历十五年》,《1984》,《许三观卖血记》。
再往上,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类,连书名都看不懂,但一说出书名就觉得特牛X的文青圣经。
如何读最少的书、装最大的X,是继如何暴富后,年轻人面临的第二大生活难题。
可报出的书名再佶屈聱牙,也掩藏不了大多数年轻人除了《活着》,已经不咋在书店活着的事实。
就算读,也只是货币型读书,把书籍变成一种社交货币,成为可以在朋友圈秀晒炫的「精神财富」。
既然是货币,那肯定要挑流通范围最广,认可度最高的币种,比如活着三体百年孤独。
至于流通狭窄的币种——诗歌,或是币值不够坚挺的冷门作品,那还是不要浪费这个时间购买收藏了。
对货币本身的铸造工艺和发行渊源,也不必太了解,就像买爱马仕的重点,不在包有多好,而在背出去被亲戚朋友看到。
其实愿意货币型读书,都已经算不错了,毕竟很多人已经不会再打开书本。
这是一个无比追求感官刺激的时代。
微博耸人,知乎气人,抖音快手玩的就是个轰轰烈烈,眼睛和耳朵是管道,5秒一条的新内容不停冲刷进大脑,转动喜怒哀乐的轮盘,上一秒咯咯笑,下一秒嘤嘤哭。
相比起来,连动都不会动的方块字,实在没什么竞争力。
虽然冲浪网民的身体过分诚实,但奈何大家都认可读书是好事,不读点什么总归不太行,于是简短精炼的「金句」出现了。
我们总能看到一些博主,齐刷刷整理摘抄十来条文化人金句,前几年是王小波卡夫卡,这段时间是罗翔和觉醒年代,反正大家都是哗哗点赞。
其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季羡林先生的「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和胡适先生的「今日无事,打牌」。
在搞笑段子和王者荣耀里,能抽空出来点赞一条金句合集,是当代冲浪年轻人对书籍最后的salute。
书懒得多读几本,于是只读最热的。连书都懒得读了,于是开始读句子。等句子都懒得读了,可能就是在朋友圈为作家诞辰忌日点蜡烛。
这届年轻人撇开装文化光环,唯一会主动读的,可能只剩下自媒体文字。
但以用户逻辑运营的自媒体账号下,读的也不是另一个人的思想灵魂,而是另一个自己。
读书的好处用不着我再重复,年轻人不读书,就像去了顾里生日会却没泼顾里红酒一样可惜。
只是别再为读书而读书,只是当你难得有一瞬间好奇这个世界,请去找找相关的尘封的书,而不是在手机上惊鸿一刷。
至少不要再有人问你平时喜欢看什么书,你回答的,还是上头提到的那些旧货。
看点新书吧朋友们,实在懒得看,光买买新书也行,纸质书店香火千万不能断。
就像世界不能没有曹县,文艺复兴不能没有美第奇,中国图书事业不能没有一群只买不看的伪文青。
你我皆文青,向各位致敬。
赞(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