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孔子和庄子:中国人的A面和B面
本頁主題: 孔子和庄子:中国人的A面和B面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joker999


級別:精靈王 ( 12 )
發帖:4685
威望:1377 點
金錢:120180 USD
貢獻:30001 點
註冊:2006-11-25

孔子和庄子:中国人的A面和B面


1

如果从人类人口总数、从影响人类历史的时间长度来看,孔子、庄子作为思想家,在世界范围内排名进入前十,没有一点问题。庄子和老子是道家人物,孔子和孟子是儒家人物。儒家讲孔孟之道,道家讲老庄哲学。
儒家和道家,对中国人的影响有多大?我曾经在《风流去》里写道 :“孔孟之道是朝廷的,老庄哲学是民间的。”
在中国古代,孔孟之道也许靠了国家的力量而有后来的地位,科举考试时,儒家著作是士子应考的必读书,而庄子,凭的是他个人和一本《庄子》的魅力,靠的是读书人对庄子的喜爱。



那些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们,桌子上摆着儒家的“四书五经”,你要是去翻翻他们的枕头底下,大都放着一本道家的《庄子》,那是他们的心灵慰藉。
考中的,去治国平天下,做儒家 ;落榜的,回家做一回化蝶之梦,醒来后,眼前又无处不是四通八达的康庄大道。
看上去,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部分,这没错。但翻到道家这一面来看,也许,我们更能够看明白中国人。道家对中国人的影响,远超我们的想象。

2

孟子讲过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其中,达则兼济天下,是儒家思想;而穷则独善其身,是道家思想。
从整体上看,孔子是儒家,这没有任何问题,他一生弘道,一心要拯救世界,但是看孔子本人的气质,他更像道家,“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当孔子讲这句话时,你说他是儒家还是道家?
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侍坐,孔子要四个弟子“各言其志”,来谈谈各自想怎样改变世界。这个话题的开始,是儒家的。



但最后呢,曾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有人把这段意译如下 :“二月过,三月三,穿上新缝的大布衫。大的大,小的小,一同到南河洗个澡。洗罢澡,乘晚凉,回来唱个《山坡羊》。”
这是儒家拯救世道、大济苍生的生活吗?不是。是道家那种独善其身、逍遥自在的生活。
曾皙说完了,孔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本来,孔子作为一个主题讨论会的主持人,给出了一个儒家题目。结果,当有道家风范的曾皙说出那句话后,孔子感叹说,我赞成曾点啊!
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骨子里也有道家的气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孔子对颜回还说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用之则行,用我们就去干 ;舍之则藏,不用我们就去隐居——如此洒脱,如此有坚持但又能随时放下,是儒家吗?是,但难道不也是道家吗?这是很高的境界。孔子说,只有你颜回和我两个人能做到这样啊!

3

关于什么是儒家,什么是道家,林语堂讲 :譬如小孩打架,拳头硬的是儒家,拳头软的是道家。当你打得过别人时,勇猛精进,是儒家 ;打不过别人时,退让一步,并给自己找很多理由,然后以弱胜强,是道家。
所以中国人能在儒家和道家之间很容易地实现转换。有了这种转换,中国人做事就不会执着于一点。
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古代中国读书人很少有自杀的。而西方读书人自杀的比例远远超过一般人,因为他们遇到形而上的问题解决不了,人生没有出路了,怎么办?只好自杀。
但中国古代读书人就很容易给自己找到出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思路很容易就转换过来了。



今天的中国人,即便没读过庄子,身上也有道家精神。举个例子,你竞选班长。写竞选词的时候,志在必得的时候,你是儒家,儒家勇猛精进。然后,你落选了,心里很难过,但转念一想,没选上也没啥大不了,选上了还浪费我时间耽误我学习呢。一转身,你就成了道家,道家不钻牛角尖。这种思维,就是中国式的。
儒道两家的存在,是我们中国人的福祉,它们让我们的思想不固执于一端,让我们的精神享有更多自由。

4

为什么我们喜欢庄子?因为我们人人有弱点,有内心的脆弱,在痛苦的时候,是庄子给我们安慰,给我们温暖 ;为什么我们尊敬孔子?因为我们人人有优点,有内心的勇气,希望有精进的人生,希望对世界有所贡献。所以,孔子、庄子,都是中国不可缺少的伟大人物。
其实,不论庄子还是孔孟,他们讨论的是同一个问题——作为个体的人自身的尊严。
区别在于,儒家强调的是一个人的道德属性,而道家强调的是一个人的自然属性 ;儒家强调的是一个人的伦理责任,而道家强调的是一个人的个性自由。



若把儒、道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成为怎样的人呢?既能承担伦理责任,又能享受个体自由 ;既有心灵自由,又是有规矩的——是不是有点耳熟?对,正是孔子说的那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是道家的境界 ;不逾矩,是儒家的境界。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完美的建设。



赞(43)
------------------------
J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3-29 13:37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2(s) x3, 01-01 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