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方孝孺,一代帝师养成记[6P]
本頁主題: 方孝孺,一代帝师养成记[6P]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emmy


級別:天使 ( 14 )
發帖:26464
威望:458 點
金錢:10797 USD
貢獻:2968888 點
註冊:2012-09-29

方孝孺,一代帝师养成记[6P]


朱棣:朕要灭你九族!大臣:有本事灭我十族!随后大臣懵逼了



1402年,明成祖朱棣为了当皇帝,炮制的靖难之役使无数黎民百姓,和正直官员惨死在屠刀下,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南京城的土地。

在被诛杀的旧朝官员中,有两个人不但自己被凌迟,还被诛了十族,他们一个是行刺朱棣的景清,另一个就是赫赫有名的帝师方孝孺。

据说,朱棣的黑衣宰相姚广孝,曾对朱棣托付过方孝孺的生死,他说:“方孝孺是一代大儒,他不会投降,但请陛下不要杀他,不然,天下的读书人就没有种子了。”

姚广孝帮助朱棣策划了靖难之役,后来又被朱棣任命为太子少师。作为皇帝身边的第一谋士,他能如此评价方孝孺,可见方在当时确有很大名气。

但姚广孝的担心成了事实,方孝孺最后的结果异常惨烈,他不但自己遭凌迟而死,还赔上了方家十族中873条无辜人命。

可是,如果看之前姚广孝的求情,方孝孺的拒绝投降应该在朱棣的承受范围之内,那最后怎么会发展到诛十族呢?



一代帝师养成记

方孝孺出身官宦世家,父亲曾担任过山东济宁知府,他就是那种被百姓交口称赞的清官,为了百姓疾苦,经常下到民间走访调查。

他虽然民望很高,但后来却因为被“空印案”,被连累身亡。

方孝孺和父亲一样,从小就被誉为神童。所读书籍,不但过目不忘,还能清晰地讲解出来,使人对他刮目相看。

父亲为了培养他,给他找了一个出名的老师,就是被朱元璋誉为“文臣之首”的宋濂,宋濂也非常欣赏这个学生的才华。

除了才华横溢,方孝孺从小就气节高尚,从来不被富贵所累,即使家中短米断炊,他仍能乐观面对,并能勤勉读书,从来没有因为处境粗陋就弯腰谋取私利的想法。

时间长了,方氏父子的名气越来越大,他虽没有出仕,但在民间已经有了很好的声望了。

朱元璋对他也很欣赏,曾私下对当时的太子说过:“这是一个品行高洁的人,这样的人可以一直陪在你身边。”

35岁时,方孝孺又被举荐到朱元璋那里,但那个时候,朱元璋认为他还不适合参与朝政,就让他做了汉中教授,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为众儒生讲学。

上任后,方孝孺勤恳工作,从来不知懈怠,由于名下弟子众多,作为知名大儒,他的名气也被广泛传播开来。

后来,朱元璋驾崩,由孙子朱允炆继位,称建文帝。朱允炆从小崇尚儒家礼法,对方孝孺很是敬仰。

他继位后对方孝孺委以重任,敬他为帝师,让他出任了翰林院大学士。而且,每当在朝政上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时,还会宣他过来一起商量。

后来,建文帝觉得老师的建议都很符合自己的心思,他更加信任这位帝师,即使临朝议事,他对官员所奏之事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也会让方孝孺趋身到前面作答批复。

而方孝孺确实也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他倾力辅佐皇帝,从来不要求待遇,所求只是尽自己的全力辅佐皇帝,能使国家兴旺,百姓安乐。

方孝孺作为一代大儒,他在文采和思想上能达到很高的境界,但在政治上却缺乏了高瞻远瞩的能力,被后人评价为“过于迂腐”。

建文帝继位,本就处在一个各地藩王拥兵自重的危险时刻,朱元璋认为自己留给孙子的是一个和平局面,其实没有了明太祖的威严把持,这就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烂摊子。

朱允炆担心自己的权利不保,开始推行削藩运动,致使除了燕王朱棣以外的藩王纷纷获罪,他们不是被削为庶民,就是死在流放的路途上。

而朱棣本是朱元璋第四子,他自认为雄才伟略和父亲不相上下。太子死后,父亲不立自己,反而立了文弱的孙子,他心中早已不满,已存有反叛之心。

这次朱允炆的削藩又逼得他不得不反,可以说,朱允炆上位后急于求成的削藩行为等于是自掘坟墓。

在这个过程中,方孝孺的辅佐并没有阻止建文帝的急于求成,或者是他的目光所及之处没有看到那一步。

即使后来朱棣已经起兵造反,建文帝和方孝孺也都低估了朱棣的军事能力。

在朱棣刚刚造反时,他并没有多少胜算,因为首先他在名义上就是逆反天罡,而且兵力也无法和朝廷相比。

但双方经过三年时间的抗衡,由于朱允炆的指挥优柔寡断,还打着不能伤朱棣的旗号,致使军心涣散,很多将士投靠了朱棣,使得战局急转直下。

在这段时间,方孝孺也给皇帝出了一些平敌计策,建文帝也都依计而行,但朱棣作为当年随父亲南征北战的亲王,这些小计策当然不会落在他的眼里。

最后,南京城都被守城将领直接奉上,皇帝自焚而死,方孝孺被擒获,一代帝师最后成了阶下囚。

应该说,以方孝孺的为人,他现在是哀莫大于心死,早都做好了迎接死亡的准备。

他的家人在南京城破的时候,也都纷纷自绝而亡,妻子和儿子自缢身亡,两个女儿跳进了秦淮河。

这样看来,方孝孺在面见朱棣的时候,心中是了无牵挂的,但他还是低估了朱棣的狠辣无情。



身死前被诛十族

朱棣虽然叛乱成功,但他的名头还是叛军,名不正言不顺,虽然他什么都不怕,但他怕天下人的口舌。

为了扭转天下人的思想,不让自己留下千古骂名,他要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来写继位诏书。

朱棣很认可方孝孺的名望和才华,就把这个希望寄托到他身上,因为方孝孺在当时就是正义的化身,他认可的事情,基本会得到天下人的认可。

他第一个就召见了方孝孺,而方孝孺是一身孝衣,大哭着来到朝堂之上的。

方孝孺的反应在朱棣的意料之中,所以朱棣并没有恼怒,而是对他好言安抚:“天下人都误会我了,我做的只是周公之事,本意是要辅佐成王的。”

方孝孺反问朱棣:“现在还有成王吗?”

朱棣说:“并非我处死他,他是自己寻死。”

方孝孺又问:“既然你是周公,怎么不立成王的儿子或者弟弟呢 ?”

这句话显然很难回答,朱棣已经有点怒气上头了,但他想起了姚广孝的托付,还是没有发火。

朱棣耐着最后的性子说:“立谁为帝是朱家自己的事情。”说完就命人把笔和纸拿到方的眼前,让他起草继位诏书。

方孝孺看都不看一眼,就把笔扔到地上,愤然说:“你可以处死我,但我绝不可能写继位诏书。”

这句话激怒了朱棣,他威胁这位帝师:“你不写诏书我就诛你的九族。”

偏偏方孝孺来了倔脾气,大声说:“纵诛十族又奈我何?”

其实,朱棣当时也并没想真的株连九族,但方孝孺的一番话却让他下定决心,用制裁他的行为来警示天下,遂决定诛杀方家十族。

那么,九族和十族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九族的概念就是自己家的四族,除了自己家人以外,还有已经出嫁的姐妹、和姑姑的所有家人;再就是母亲家的三族,包括外婆、外公和出嫁的姨母家族;妻子这边的二族,包括岳父和岳母的家族等。

而十族的概念原来还是没有的,因为灭了九族就已经杀掉了所有亲人了,据野史中记载,朱棣是把方孝孺的门生和朋友加进去了,凑上了十族。

就这样,十族一共加起来是873人。而且,朱棣为了让方孝孺后悔自己的决定,让他亲眼看到每一个亲人被处死,这就等于先在心灵上凌迟了他。

即使他的信仰再坚定,那一刻他的内心也是崩溃到了极点。

处死这873人后,46岁的方孝孺被执行了凌迟处死,那时候,割在他身上的每一刀对他来说可能都是解脱。

方孝孺的事迹确实是悲惨至极,他和家人的死,在统治者眼里是不明局势的表现,也是用来警示世人的标杆。

在朱棣眼里,父亲传位给软弱的侄儿本就是不为天下人着想,而自己的篡位之举也是被逼无奈,而且,天下都是朱家的,方孝孺完全没有必要搭上这些人命来坚持自己的气节。

可在方孝孺看来,自己的一生不为富贵,不为仕途,活得就是气节,父亲就是这样做的,所以会名垂青史,自己要沿着父亲的路走下去。

再说,从明太祖到建文帝,父子三代都对自己尊敬有加,建文帝更是把自尊为帝师,自己本该舍生取义。

所以他大骂朱棣后再以身赴死,不但能成全自己的名节,还能千古留名。

可是,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气节竟然连累了八百多人的性命。

关于方孝孺被诛十族的情节,历史上素有争议,因为时代久远,流传下来的记载也很多,有的史录里没有诛十族的记载,有的却详细记载了诛十族的人数和细节。

但方孝孺有后代确是真的,方孝孺的后代不但成为出类拔萃的国之栋梁,还等到了方家被平安昭雪的那一天。

可是,十族都已被诛,方孝孺的后代是从哪里来的呢?



逃出生天的方家后代

方孝孺被诛十族的记载,最开始来自明朝文人祝允明写的一部《野记》。这部《野记》被很多人诟病为“并非正史”,但出自崇祯一朝的《宁海县志.方孝孺传》里的记载也有灭十族的说法。

还有黄宗羲所著的《方正学孝儒》里的说法也是他被灭了十族。

而在视为正史的《明史.方孝孺列传》中,在处死方孝孺后,写的是“并夷其族”,这里说的不是灭十族,而是灭了他的父族。

这样看来,“灭十族”虽然尚存争议,但方孝孺的家人确实是都死于非命了,那他的后代是如何存留的呢?

在明熹宗在位期间,一名叫方忠奕的科举考生上书皇帝,称自己是方孝孺的十世孙,并请求为祖先恢复名誉。

朱熹宗遂颁下圣旨,肯定了方孝孺的忠节,并为整个方家平凡昭雪,这时,离方孝孺之死已经过去了220年时间。

其实,在朱棣死后,他的长子朱高炽继位后已经为方孝孺平反了,但那时,流落在外的方家后代还不敢贸然出头,害怕再招致祸端。

直到200年后,他们才站出来讲了一个类似“赵氏遗孤”那样的故事。

在方孝孺进宫后,很多同情他的人已经预见到了方家面临的祸患,其中有一个叫魏泽的宁海小官,就想帮方孝孺保存一支血脉。

他在夜色掩护下,把方孝孺的9岁次子方中宪偷偷带出南京城。这次行动虽然很隐秘,但还是被人知道了,幸亏知情者与魏泽的心思是一样的。

台州有一个叫余学夔的人知道这件事后,为了协助魏泽,他装疯卖傻扑到魏泽的马车上,嘴里叨叨咕咕地念着春秋时期赵氏遗孤的故事,来暗示魏泽。

魏泽被余学夔感动,他把孩子和一封密信交给了这个勇敢的人,让他去找一个叫俞允的人,这个人曾是方孝孺的忠实门生。

胆大心细的余学夔不负重托,他把方家后代安全带到了俞允家,俞允看到密信后又悲又喜,悲的是老师的遭遇,喜的是老师留下了后人。

他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养育方家后代的责任,并把这个孩子改名为俞德宗,在俞德宗长大后,他又举家搬迁到浙江常州附近。

他把俞德宗收为上门女婿,又让他改姓为“余”,从此后,方家后代就以余姓在江苏常州安身立命,直到方忠奕出现后,方家人才正大光明地恢复了本来姓氏。



虽然方孝孺的事迹,后人评论褒贬不一,但大多数还是以褒奖为主,鲁迅在纪念柔石先生的时候曾说过,在柔石身上看到了方孝孺的影子。

可见,在善于批评人的鲁迅先生眼里,方孝孺是那种虽然有点“迂”,但一身正气的有志之士,他坚持名节的爱国行为值得后人学习。

为人比较圆融的胡适先生曾评论过方孝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思想家,为坚持信仰而杀身成仁,在杀了他之后,大明200年时间再没有政治思想家,这是多么大的损失啊!”

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前行,在六百多年后的今天,很多人谈到方孝孺就会想到诛十族的悲惨。

但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不惧生死,有爱国情怀的人永远都是可爱的,值得敬佩的,我们更应该学习的,是方孝孺身上的这种品质。



分享来自于网络




赞(24)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4-30 06:30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01-13 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