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一直是影视改编的热门题材。 早期以恐怖片为主。 如1922年的影史名著《诺斯费拉图》,就是刻画了吸血鬼的狰狞恐怖。
不过,近三十年来,吸血鬼被彻底「洗白」了。 不仅摇身一变成了「颜值天花板」,而且还和人类上演各种凄美的爱情故事。 如,加里·奥德曼、薇诺娜·瑞德主演的《惊情四百年》。
集齐布拉特·皮特、阿汤哥两大帅哥的《夜访吸血鬼》。
千禧年后,更是直接登上爱情偶像剧的顶流。从系列电影《暮光之城》,到美剧《真爱如血》《吸血鬼日记》等。
如今,这个题材在南美的魔幻现实主义土壤中重焕新的风采。 居然直接将一个国家元首,戏谑成了一个活了几百年不死的变态吸血鬼。 这可不是普通的魔改。 而是带有强烈的现实讽刺和艺术表现力。 不仅入围了今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还顺利拿下最佳剧本奖。 前几天上线网络后,更是引发了不少话题。 今天,鱼叔就来为大家介绍这部年度奇片—— 《吸血伯爵》 El Conde
电影的主角是赫赫有名的智利独裁者,奥古斯托·皮诺切特。 提起独裁者,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都是希特勒。 其形象也多次以讽刺和戏谑的方式,被搬上银幕。
不过,与希特勒几乎人人喊打的情况不同。 智利这位独裁者,却充满了争议。 1973年,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之后对智利进行了长达17年的独裁统治。
上为原型,下为电影中的形象 一方面,他采用铁腕专制。 一上台就堵住了所有新闻喉舌,并对异己者残酷迫害。 执政期间,有数千人遇害,上万人遭到逮捕,十多万人流亡国外。
另一方面,他缔造了智利经济奇迹。 他大力打击犯罪,维护治安,让国家摆脱了动荡的局面。 同时,推动经济改革,让智利一跃成为南美收入最高的国家。 直到今天,皮诺切特已经下台30年,其经济遗产依然发挥着作用。 智利的人均GDP在南美始终排在最前列,比巴西、阿根廷还要高出许多。
所以,皮诺切特的历史评价有点复杂。 有点类似于我们历史上的秦始皇。 既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又犯下了许多令人无法接受的暴行。
《荆轲刺秦王》 也有点类似于隔壁韩国1970年代的总统,朴正熙。 他一手缔造了汉江奇迹,实现韩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另一方面,也因为高压统治引起人民不满,最终遭到刺杀。 直到今天,韩国电影人还不时将他的罪行揭露在银幕之上,供人唾弃。
《南山的部长们》 最有意思的是,皮诺切特是少有的一个,主动去独裁化的独裁者。 1988年,他居然同意进行公投,让民众决定自己是否连任。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政绩,过于自信。 谁知,最后的公投结果是支持者44%,对反对者56%。 皮诺切特愿赌服输,同意下台。 并在最后两年的执政期间,主动推动民主化,让渡权力。 一代枭雄,终于落幕。
本片导演帕布罗·拉雷恩,对历史政治题材一向偏爱。 之前执导的两部英语传记片都引发了热议。 一个是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第一夫人》,讲述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夫人,杰奎琳的故事。
另一个是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主演的《斯宾塞》,聚焦戴安娜王妃的传奇人生。
这一回,导演回归故土。 将镜头再次对准,这位智利无人不知的独裁者。 在他看来,皮诺切特虽然已经去世多年,但其影响仍然困扰着今天的智利: 我们的国家内部似乎还在分裂,并且仍然被皮诺切特的罪行困扰着。皮诺切特死去的时候一身清白,还是个百万富翁,这种不公平就是智利分裂的原因。 因此,《伯爵》可看作是导演对智利国家命运的思考。 只不过,他将这位历史人物,完全「颠覆」—— 变成了一个永生不死的吸血鬼。
电影中,皮诺切特已经活了250年。 他生于18世纪的法国,无父无母,在一家孤儿院长大。 曾在国王的军队中服役,并经历了法国大革命。
国王垮台后,他伪造了自己的死亡,离开了法国。
之后,他辗转各地。 苏联,阿尔及利亚……最后来到了南美的智利。 从士兵做起,一步步当上了将军。 最终目标,是要成为国王。
在历史上,皮诺切特已于2006年去世。 到了电影中,他其实只是装死。
葬礼后,他和家人跑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隐居了起来。 然而,从权力的巅峰跌落谷底,他愈发感到生无可恋。 于是渐渐萌生了「死亡」的念头。
同时,妻子和五个孩子先后来到岛上。 看似是来陪伴父亲,实则都是为了分得遗产。 这一切,也让皮诺切特感到更加疲惫。
就在此时,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突然到访。 名义上,她是作为会计,来处理这家子的财务问题。 实际上,她是修道院派来的一名驱魔修女。
没想到,在相处的过程中,皮诺切特爱上了这个年轻女子。 并因此重新燃起了生的欲望。
而这位修女,则在暗中调查。 借整理财务之由,一点点地揭开这个家庭更多的丑恶黑幕。
《伯爵》的故事不算复杂。 而这魔改故事背后潜藏的政治隐喻才是本片的最大看点。 电影用一种怪异的幽默感,来阐述皮诺切特独裁暴行的事实。 这也随即为整部电影奠定了一股恐怖的氛围。
吸血鬼的设定,使得独裁者杀害异见者的罪行,变得更加具象化。 为了喝到新鲜可口的人血,皮诺切特常常在夜晚起飞。 飞过荒野,穿过楼宇,在城市上空寻觅猎物。
他吸食鲜血,并不是传统的咬脖子。 而是对准胸膛,切开颈动脉,掏出完整的心脏。 直接饮用心脏里最新鲜的血液。 即便全片采用了黑白画面减少刺激,但依然让人对那些猎杀画面感到惊恐恶心。
皮诺切特甚至还有一个冰柜,专门用来冷冻心脏。 一旦饿了,就榨一杯「心脏果汁」。 那股粘稠和血腥感,扑面而来。
而比杀戮更加骇人的,是这一家人的贪婪与冷漠。 孩子们虚情假意,软弱无能,只关心父亲的财产。 虽然吸血鬼的基因不会遗传。 但贪婪的基因会一直延续。 后代未必会像先人那般残忍嗜血,但是对权力的痴迷和对金钱的渴望却始终如一。
妻子不仅觊觎皮诺切特的财产,也渴望成为吸血鬼,获得永生。 可惜,丈夫始终不愿咬她。 因为他早就发现妻子与管家的偷情。
而管家,是唯一被皮诺切特变成吸血鬼的成员。 多少年来,他假借主人的权势,做着数不清的恶行。 甚至有时夜行猎杀,也是穿着主人的衣服行事。 到头来,他又怂恿家人杀死皮诺切特,可谓毫无良心的存在。
就连外来的修女,也渐渐受到了腐蚀。 她本是一个坚定不移的驱魔师。 却在欲望的诱使下,最终抛弃了信仰。 成为了皮诺切特的情妇,也成为了一个新的吸血鬼。 享受着自由飞行与永生的超能力。
这里,人人都希望杀死独裁者。 但,人人又都渴望成为独裁者。 讽刺至极。
将历史人物奇幻化,《伯爵》并非首创。 过去好莱坞也拍过不少这样的电影。 比如,《吸血鬼猎人林肯》。 将美国总统林肯,戏说成专门猎杀吸血鬼的侠客。 还揭露了南北战争的起因其实也是吸血鬼。
又比如魔改《傲慢与偏见》的电影——《傲慢与偏见与僵尸》。 把简·奥斯汀笔下的世界,塞满了僵尸。 最终全靠五位女子来拯救。
还比如堪称大杂烩的《博物馆奇妙夜》。 借助博物馆和魔法两大元素,直接让全世界不同时期的名人复活同框。 论会玩,还得是它。
好莱坞的这些电影,更多是一种娱乐向的恶搞。 《伯爵》与它们,并不同属一类。 这部电影,显然希望表达出更为深刻的一些历史反思。 将独裁者皮诺切特设定为吸血鬼,背后其实是有一定考量的。 吸血,隐喻的是一种剥削,一种压迫,一种资本的掠夺。 而在政治上,吸血鬼更象征着一种保守主义的力量。
电影的后段,揭开了一个非常诡异的真相。 那个贯穿全片的旁白,真面目竟是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 而她,居然也是一位活了几百年的吸血鬼。
历史上,皮诺切特和撒切尔夫人确实有很多相似点。 两人都大力推行货币主义,鼓励私有化,倡导自由市场竞争。 执政期内,也都对彼此的国家相互支持。
在两人的友好关系之上,影片又更进一步大胆戏说—— 将皮诺切特变成了撒切尔夫人的儿子。
原来,撒切尔夫人最早是一名法国南部葡萄园的采摘女。 有一次,她被一个吸血鬼奴隶主强奸,并变成了吸血鬼。
她因此怀孕,生下的正是250年前的皮诺切特。 无力抚养孩子的她,将婴儿丢给了孤儿院。 而自己流亡多处,最终在英国成为了撒切尔夫人。
作为拥有超能力的吸血鬼,他们都自认为流淌着一股古老的贵族血统。 片中很多细节,都表现出皮诺切特对于贵族的迷恋。 比如,法国大革命时,贵族被当众砍头。 他事后便偷摸去断头台上,舔舐贵族的鲜血。
在离开法国之前,他还偷偷凿开了女王的墓。 换走了女王的头,并一直随身携带。 两百多年后,在他最私密的房间里,依然收藏着法国王室的各种古董珍藏。
可见,这种吸血鬼的传承,实则表现的是一种保守的政治思想的延续。 这是一种渴望特权,贪婪资本的思想。 它不会随着历史的变革而彻底消失。 而是隐匿在角落里,等待着时机的成熟,重新站上历史舞台。 正如电影的最后,黑白转为彩色,暗示着与现实接轨。 撒切尔夫人和皮诺切特重返青春,继续留在了智利。 他们再次期待着,有一天,可以重新在这个国家成为富人。
揭开这一点隐喻,导演拍这部电影的意图也更加清晰了起来。 他所担忧的,正是「皮诺切特主义」在智利的复苏。 在他看来,虽然皮诺切特让智利变得富裕,但这种富裕,只是针对一小部分人的富裕。 阶级差异,依旧非常明显。 社会矛盾,依旧难以解决。 而如今,独裁者虽死。 但独裁者的幽灵,却如吸血鬼一般,久久地徘徊在城市的上空。 社会的未来,将会去向何方? 导演在自问,也在追问银幕前的所有观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