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国庆档,已经进入尾声。 一共有11部电影上映。 类型,也称得上丰富。
但似乎,雷声大雨点小。 无论是口碑、讨论度还是票房成绩,都算不上亮眼。 国庆档,难道没得看?
我借此回溯往年的国庆档,一不小心没刹住车。 翻到了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第一批国庆献礼片。 你别说,还真找到一部重磅神作。
该作当年放映后,收获了清一色好评。 后来更成为一张国家名片。 与《城市之光》《公民凯恩》《一个国家的诞生》等其他影史经典,一同在香港地区展映。
但由于特殊的时间节点,该作上映后不久就造批判封禁长达十余年。 新时期之后,这部神片才得到平反。 我复习完发现,它不止奇迹般地预言了如今一些社会现象。 尺度,更是秒杀所有献礼大作。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吃点好的」—— 《林家铺子》
说到献礼片,大家第一印象大概就是众星云集。 一部献礼片的演出阵容,经常囊括大半个娱乐圈。
但要是跟《林家铺子》比,还是输了。
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作者茅盾。 编剧夏衍,著名当代文学家、电影家、戏剧家。
导演水华,北影厂导演「四大帅」之一。 《白毛女》《烈火中永生》《伤逝》等优秀电影都出自其手。 作品风格细腻淡雅,以对电影的精雕细琢著称。
主演谢添,北影厂「演员科的老大」,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导演。 曾出演《马路天使》《茶馆》等多部影史经典。 人和电影一起,红遍全国。
其他演员和工作人员,也都称得上业内顶级大咖。 甚至连片中一只客串猫咪,都是从梅兰芳家借来的。
但这样的配置之下,《林家铺子》的拍摄却并不算顺利。 由于导演追求完美,一个镜头要磨三四个钟头,导致进度缓慢。 甚至还因这样的慢工与彼时大跃进氛围格格不入,被告去周总理处。
不止如此,拍摄过程中意外不断。 又是演员染疾,又是找不到大量群演。 数次惊险地峰回路转,才赶上献礼节点。
而电影最特殊之处,还不止于豪华阵容和坎坷经历。 其先锋的话题与犀利的讽刺力度,更是在如今的国产电影中再难得见。 电影聚焦点,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抵制日货」风潮下的众生相。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 民众对侵略者的恨意与怒火在全国蔓延。 一座江浙小镇上,处处都张贴着「抵制日货」的标语。
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谁要是穿东洋布料用日货,就有卖国贼嫌疑。 偏偏碍于两国经济差距,以及旧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性质。 价格低廉的日货,遍布街头。
林家,就开了一间杂货铺。 女儿阿秀,因为穿了一件自家出售的东洋旗袍。 一时间,在学校里备受鄙视。
而这,才刚刚是风雨前的序幕。 林家铺子的劫难,还远不止如此。
之所以说这部电影先锋、犀利。 是因为它堪称「神预言」,超越时代,常看常新。 电影里,大众抵制日货,讨伐各个商铺。
这一幕就如不久前,日本倾倒核污水后,引发舆论喧然。 许多人冲到中国渔民的直播间怒刷恶评,将主播逼到崩溃落泪。 电影里,林家铺子为了阻止顾客流失,保住生意和全家老小的吃喝。 连夜将烫手山芋般的日货标签撕下,换成国产标识。 这场面,也跟不少日料店连夜出声明澄清原产地的做法遥相呼应。
但电影还拍出了更多不被人熟知的黑暗刺骨的部分。 这在杂货铺林老板一家的命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即便他们换下了日货标签,仍打消不掉顾客的疑虑。 林老板只好求助商会。 可旋即遭到了商会的盘剥。 不交钱,就是不爱国。
没人作保,检查只会一波接一波。 林老板只好掏出四百大洋打点,才换来「照卖」的许诺。
但上面让卖,日子仍不好过。 对手商铺恶意竞争,低价揽客,眼看就要抢走所有生意。 逼得林老板,只好给出更低的折扣。 但卖得越多,赔得越多。 加剧经营惨状不说,还得罪了整条街的商家。
于是,各类诋毁谣言渐起,林家圈钱跑路的消息传开。 那时,商铺经营资金一部分来自老百姓的集资。 每年腊月,正是商铺付利息给老百姓的时候。 随着谣言传播,自然不断有人上门要钱。 这让林家铺子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
但存户利息,到底还算是小头。 年底要结的货款,才是最让人头疼的。 上海供货商来人清账,堵在林家步步紧逼。 殊不知,林家铺子的现金周转早已崩盘。
无奈之下,林老板只好想到借钱。 但乱世之下钱庄也早已保守经营,前账不清后账不借。 林老板不仅空手而归,反而又被催着还之前的借款。
你要钱,他要钱,所有人似乎都来要钱。 连天上,都会平白飘下征收军饷的通知。
大雪夜,林老板绝望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只是这路,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
好在,事情出现了一线转机。 林家铺子还有顾客赊账的款项,收回后可以用来支付货款。 加上时逢上海难民逃到镇上,带来了商机。 林家铺子想出了日用品一元购的法子,生意终于有了些起色。
但正如原著那份寒意刺骨的文学风格。 电影里,林家铺子的希望也迅速破灭,反被进一步逼入绝境。 好不容易收回的货款、钱票,被钱庄扣下抵债。 供货商拿钱后也甩手走人,明年进货没戏了。
一元购的火爆,又让本就颇受排挤的林家铺子彻底被孤立。 同行的诋毁算计,愈演愈烈。 偏偏此时,命运又开了个玩笑。 林老板的女儿,被妻妾无数的商会局长看中。 对方美其名曰给出庇护,实则就是想霸占民女。
到底亲生骨肉,林老板拒绝了女儿的婚约。 但也因此得罪了局长。 连带此前明里暗里得罪过的人,也都趁机串通一气。 局长联合商会,以维护行业公平为由将林老板扣下。
对手商家瞅准机会上门送钱。 也借机将林家铺子的日用品存货刮了个干净。
要钱、要货、要人。 没有喘息口的联合绞杀,断绝了林家所有的出路。 于是,林家铺子垮了。 林老板携女连夜离开了生活了几十年的小镇。 明天一早,又是更大的乱局。
时至今日再看,《林家铺子》的悲剧并不陌生。 打砸日系车车主事件,历历在目。 日本倾倒核污水引发的抵制日货行动,余波未尽。
日光之下没有新鲜事,倒让《林家铺子》历久弥新。 对工商业群体在历史大潮中的无力感的刻画,确实是可贵的。 但以商铺老板为主角,也为电影的命运埋下了隐忧。 毕竟,当时这一群体是被归为「剥削阶级」的。 这也是本片后来被封禁的原因之一。
而《林家铺子》的深意与厚度还不止于此。 确实,林老板的艰难处境让人生出同情。 但对这一角色的怜悯,并非作品核心。 成功描绘了一幅「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社会现实画卷,才是作品隽永的根基。 片中,林老板被盘剥、被抵制,甚至连逃兵都能踩在他头上威吓。
就是这样一个「可怜人」,在豺狼面前是羔羊,但在家兔面前就会变成恶狗。 面对更下位的商户,林老板并没有比压迫他的那些人仁慈。
他明知对方妻女卧床不起,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还追上门将其最后一点存货强硬提走。
而林家铺子倒了之后,更多受害者才开始被人看到。 将一辈子积蓄存在林家的老者和寡妇,突然间失去了所有的财产。 想拿店里的货抵债,却被商会和钱庄抢先按下。 虾米无食可吃。
唯一的出路,就是求助国民政府。 但却被当成垃圾一样,清扫殆尽。
当以维护治安为名义的枪声响起,群众慌乱逃窜。 刚刚失去所有积蓄的寡妇,又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踩踏在万人脚下。 绝路,竟然也有更残忍的模样。
在这世道,林老板的不幸甚至都已经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他尚且能带着细软出逃,用底线换取生机。 真正的底层人民头上却只有一座又一座的现实大山。 哪怕只是被小小的落石砸中,也有粉身碎骨的风险。 现实中,地产、银行的爆雷之下,又何尝不是一个又一个被击垮的人生。
电影里,有一场戏让我印象很深刻。 楼上,局长莺燕环绕。 楼下,小姑娘卖艺赚着赏钱。 局长往小姑娘身上砸钱,而后发出意味不明的笑声。 下一秒,他又看上了楼下的林家女儿。
而不远处,是携家带口逃避战乱而来的上海难民。 这其中,大概也有别的林老板。 就像《林家铺子》的故事,总会再次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