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又一个华语女明星退圈,内幕来了
本頁主題: 又一个华语女明星退圈,内幕来了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除夕


級別:聖騎士 ( 11 )
發帖:754
威望:230 點
金錢:11416 USD
貢獻:25000 點
註冊:2017-11-01

又一个华语女明星退圈,内幕来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华语天后孙燕姿,在公众视野中消失了很久。
一度成了年轻人口中的「冷门歌手」。
不久前,她再一次宣布演唱会暂停。
原因让人始料不及——
「因为儿子小升初。」

很多网友感到惊讶。
「新加坡教育也这么卷吗?」
「明星也有这种烦恼?」


一部时隔5年刚刚回归的高分纪录片里,我看到了答案——《他乡的童年2》


周轶君,导演兼主持。
曾经是全球唯一常驻加沙的战地女记者。
很多人认识她,可能通过《锵锵三人行》《圆桌派》中犀利的发言。
或是直面性骚扰等尖锐议题的谈话节目《第一人称复数》。

但近几年她真正被全网刷屏,还是5年前的这部《他乡的童年》。
当时,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对教育充满困惑。
为寻求教育的答案,只身前往芬兰、印度、日本等国家,探寻究竟什么是儿童教育,并拍出了这部纪录片。
因为内容丰富、新颖,而富有启发性,一时广受好评。
豆瓣高达8.8分。
很多即使没有育儿烦恼的人,也都看得津津有味,甚至会动情落泪。



这一部延续了前作,内容依然高质。
地点包括了,新加坡、德国、法国、新西兰、泰国。
一上来,就让我们看到新加坡教育有多卷。
很多地方和中国相似。
比如,校内减负,校外有人付。
为了不给孩子太多学业负担,小学生下午两点就放学,也没有太多作业。
但放学后,却马上会被家长接去补习班。

国内,「高考」被视为人生的分水岭。
而在新加坡,分流提前到了小升初。
这也与新加坡的升学制度有关。
小学毕业会考PSLE(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的成绩,直接决定学生是去普通中学,还是直通大学的重点中学。
考试竞争异常激烈。
重点小学中,一个班三十多个人,只有前几名有机会考入重点中学。

为此,家长都牟足了劲。
很多小学生每天放学后,至少要补三四门课。
除了英语、华文、数学等基础课程外,音乐、美术等兴趣辅导班也不会落下。
新加坡有很多类似国内小饭桌的机构,能直接从学校接送孩子。
除了提供午饭和看管服务外,还会安排额外的习题。


很多培训机构都位于商场内。
同一个商场里,有不同补习机构和兴趣班。
周末时,不少学生会在商场里待一整天。
方便去上不同的课程,不用耽误路上的时间,也不必担心安全问题。

在补习班里,甚至能看到很多低龄儿童学习高年级的课程。
显然,大部分都是被家长逼迫的。
一个五岁小男孩,提前学一年级的数学,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

但一到休息时间,孩子们立马生龙活虎。
其中一个小男孩拿出一袋自己收集的石子玩了起来。
很快就被老师批评——
「你看别人在干嘛,你在干嘛。」
不得不感慨,这全球统一的批评话术啊。


最让人意外的是,在新加坡,对孩子进行适度的体罚是合法的。
商店有专门卖的体罚用的藤条。
很多新加坡小孩,都尝过它的滋味。
在很多家庭,这已经是代代相传的教具了。

鸡娃的父母,都是怎样一群人呢?
节目中可见,大都是中产阶层以上。
周轶君随机采访了一个学霸小学生的家庭。
得知孩子父母都是科技与金融行业的高层,母亲还获得了博士学位。


他们为了让儿子进入顶尖小学,买下离学校不到一公里的学区房。
不过,并不是有了学区房,就能进入附近的重点小学,而是要参与抽签。
抽签时,38个孩子,只有20个名额,没抽中的父母当场落泪。
当然这也并不稀奇,据这位家长表示,花几百万新币(1新币≈5.4人民币)买学区房的家长,在这里比比皆是。无论多么拥挤的赛道,还是有无数家长坚信,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

可以想象,青少年心理疾病问题严重。
自杀,是新加坡青年死亡的主要原因。
而学业压力被认为是关键要素之一。


不同于新加坡教育给人强烈的既视感。
相比之下,西方教育完全是另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
虽然不同国家、学校的教育方针各不相同,但都注重人格的个性化培养和全面发展。
像在德国,婴儿阶段就会培养古典音乐的兴趣。
整个社会,对孩子的包容度极高。
有专为宝宝开放的音乐会。
父母带着孩子坐在地毯上聆听,不必担心孩子哭闹。
表演者穿行在小孩堆里演唱,哪怕得不到理想的反馈,也常常是一脸满足。
一场宝宝音乐会的售价仅2欧元。

德国一所小学,会让孩子直接接触性、死亡等禁忌话题。
会借助图片、模具等,用最直观的方式讲清生理学知识。
允许学生提出各种「大胆」的问题,并一一做出回答。
甚至会细致讲述避孕套的使用方法,告诉他们如何挑选合适的避孕套。


在传授生理学知识时,还会传递积极开放的性别观念。
老师会告诉学生,男女的行为并不是刻板的,比如女生也可以剪短发,也可以喜欢卡车。
为了让孩子从小就能超越固有的性别界限,将认识自我放在第一位。

对于这类教育,家长都十分支持。
周轶君站在中国父母的立场,询问德国家长会不会顾虑性教育有些太早了。
家长表示没有一点担心。
她认为,预先了解性知识会让孩子更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也更清楚在何种状况下该向父母求助。

更让我讶异的是德国小学的历史教育。
老师会在课堂上给小学生讲述二战时期德国向犹太民族犯下的罪行。
并不会因为他们年龄小,就避开沉重、深刻、复杂的问题。
甚至唯恐学生的感触不够深刻,老师还会带学生亲临历史现场。

周轶君试着询问孩子的感受,发现他们的确都有鲜明的反战意识。
而且能站在全人类遭受痛苦的角度,理解和反思这段历史。
比如,有一个小女孩认为,国家做错了,但人民没有错,是希特勒想要发动战争。

还有一个女孩表示,战争不是好事,但能从错误中学习到经验。

这还没完。
在法国,小学生甚至已经开始接受哲学教育。
他们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围坐在一起,讨论苏格拉底,讨论从生到死、从爱到恶等抽象的概念。
孩子们会说出:「说起爱时,我有些喜悦也有些悲伤。」
也会发出疑问:「没有爱我们还能生活吗?」


当他们做情景表演时,周轶君将一个孩子的笔狠狠摔在地上。
然后她发现,孩子们在描述她的行为、猜测她的意图,而不是将她饰演的角色定义为「恶人」。
孩子们释放出的同理心和对外部世界开放、包容、充满想象力的态度,正是幼儿哲学教育的目的。
就像一个老师所说的,大人的话往往分量太重了,让孩子无法自由、放松地思考,也就很难形成独立、自主的意识。

很多学校会在宽松的实践活动中,帮孩子探索天性和自我。
比如一个幼儿园里,低龄儿童被允许在地上爬,但必须在指定区域内。
但老师并没有用围栏或高一点的门槛去阻拦,只是贴了一段胶布。
小孩还是可以爬过去,只是他会看到爬过去后老师是不同的态度。
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理解规则存在的意义,而不是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被规则所束缚。

新西兰很多小学,重视孩子的户外活动。
他们会顺从孩子的天性,允许他们做很多看似危险的活动。
当然,更多细致的安全防护工作,比如检查木头有无钉子等,都是老师的幕后工作。
新西兰教育相信,接触自然的户外活动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能帮他们更好地学会与他人相处,也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焦虑,降低霸凌事件的发生。


周轶君观察了几个小孩后,发现他们都有很强的安全意识。
他们知道,在挥动棍子时,应该慢一些才不会伤到人。
一个小孩在接受采访时相当自信地说:「我懂得如何与人为善。」
学校老师也表示,这里从没有发生过严重的安全事故。

德国一所低龄学校,像现实版《窗边的小豆豆》。
同一个教室里,每个孩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先学。
让孩子凭着兴趣,掌握新知识。
而不是在获得知识前,先学会互相比较。


现在我们常说西方人的松弛感,也能在孩子身上见到。
在他们的教育中,看不出明显的权力关系。
一家儿童博物馆的标语,出自联合国儿童法律章程,已经在向孩子灌输人权意识。
「你有权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你觉得冷,你就穿外套;如果你觉得热,你也有权脱掉。」


德国教育的松弛感则则体现在:
一方面德国教育体系鼓励学生犯错,并从错误中汲取教训。
另一方面,德国的双轨制教育系统给出了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两条同等分量的发展路径,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减少了很多人因单一教学模式造成的挫败感。
周轶君采访了一位在德国生活的夫妻,发现很多人哪怕选了一条不适合自己的路,但学到一半再退出重新选择,也不会有任何精神负担。
从德国极低的失业率就可看出,他们从实践到价值观,真正做到了只看分工,不分贵贱。
难怪很多人说,简直像在看科幻片。


当然,东西方对照,并不是为了拉踩。
不能忽视背后各不相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风气的浸润。
新加坡内卷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新加坡缺乏矿产、土地等丰富的自然资源。
为推动经济增长,政府只能投资于人,通过提升国家的创新力、生产力和竞争力,使新加坡在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中占据优势。
相对应的,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较早,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经济体系和教育体系,足以应对更复杂的教育难题。

而现实也比想象中复杂。
内卷这一特征并不足以囊括全部的新加坡教育。
片中也呈现了,新加坡有「全纳」幼儿园,兼收普通孩子和有生理缺陷的特殊儿童。
健康孩子的父母也乐于将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让孩子学会手语,习惯和很多患有残疾的孩子和睦相处。
他们更重视的是学生的品格发展。

新加坡的教育体系也提供了职业教育的路径,像厨师技术学校等。
很多人还是可以跳出内卷的单一竞争模式。

新加坡学校也不只是关注学生的成绩,也会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几乎所有学校都必须按照保健局的规定,严格管控食堂。
不提供油炸食物和高糖饮料。


校内还有免费的牙科诊所,规格和配置都和校外专业口腔诊所无异。

新加坡几乎所有学校,都为了培养孩子的全球视野,挂着不同时区的钟表。
使得新加坡的学生从小就意识到,他们站在各种文化和各种国际关系的交汇点上,是面向更大世界的公民。

这也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内卷,中国的内卷和新加坡的内卷,还是存在很大不同。
新加坡的内卷,更多表现为追求卓越和个人成功。
而中国的内卷,多数还是受生存压力影响。
因为人口庞大而密集,教育和竞争市场也更为激烈。
事实上,东亚社会都有很强的内卷属性。
就像韩剧《浪漫速成班》中,全度妍饰演的母亲一开始不太注重成绩,她希望女儿不必背负太多压力,轻松成长。
但没想到,因为竞争激烈,女儿踏实读书也拿不到好的名次,为此深感挫败。
最终,这对母女也被迫报名各种补习班,加入了内卷大军。


但真的没有别的选择了吗?
或许,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庭能够跳出这一赛道,选择更轻松的路径。
片中也呈现了,很多在国内没有能力上大学的学生,被父母送到泰国后,稍微用功就能考上和国内985同等水平的清迈大学。

只不过,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就像周轶君说的,东亚人总以为牺牲当下就能换取美好的未来,但事情往往没有那么简单。
想方设法逃避高考的学生,在出国后,即使如愿考上了理想学校,但又要面临文化认同、社会发展和家庭矛盾等新的考卷。
选择直面高考的学生,即使过了这条独木桥,也会像脱口秀演员的那句吐槽:
「高考完了,人居然还要活下去?」

因为单一的价值取向没有改变。
在孩子身上承载了过多家庭荣誉和希冀的观念没有改变,对竞争和失败的敏感没有改变。
那么,即使跨过高考,也不过是开启了另一个难捱的赛道。
每个离开学校的学生,还是要依靠自己去完成那段被遗忘的成长教育。
就像韩剧《毕业》中,男主拼尽全力考上名校,毕业后听父母的话去了大公司,却反而越来越茫然。
得到一切后的他,最终决定放弃一切去做补习班老师,反思教育的意义,重新审视最初决定命运的考题。


看到很多人说,这部纪录片让人想哭。
它让我们看到,成长居然可以是轻盈又幸福的事。
让我们意识到,教育有时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但有时也很简单——把人当作人。
不预想完美的小孩,不许诺虚幻的未来,才不会轻易落得两败俱伤。
而在中国,何时才能让教育不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依然难以想象。
不过,或许,当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东亚教育存在太多问题的时候,改变已经在发生了。


==========
转网侵删
==========




赞(63)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9-10 18:00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2(s) x3, 12-28 10:32